《星洲日報》的社論“何忍青春悲歌唱不完”日前被網民以及不少報刊作者揭發剽竊自其他家報章的言論,引發該報主筆羅正文以患憂鬱症的理由而辭職。可是,過不久,該報的另一篇社論又被別人揭發剽竊自他家報紙的文章,而日前又有作者在文章中統計《星洲日報》社論剽竊他家報紙的次數。由此可見,《星洲日報》中的文章剽竊惡習已氾濫成災,看了很難不叫人齒冷。
我以為,對於《星洲》屢犯這樣的錯誤,反對《星洲》的讀者,雖然振振有詞繼續號召杯葛抵制,但是,從領導人處理這事情的方式看來,社論剽竊並不足以對它構成威脅。這份標榜“正義之上”的報紙依然會是馬來西亞銷售量最多、最受廣大讀者喜愛的中文日報。
說實話,社論與言論版,除了幾個大標題,其餘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,民眾對於報紙的認知,大多還是停留在“新聞紙”的階段,新聞越多越好。社論篇幅冗長,談及的課題重大,而且枯燥乏味,沒有誰會在乎社論是否剽竊自某報某文,只要看下覺得頗為有理便可。
此外,該報所報導的新聞種類很多,從全馬、到大中華地區,再到世界新聞,加上其他種類的資訊,厚厚一份報紙,價格一令吉三十仙,怎不叫讀者為之掏腰包?這當中哪怕社論有剽竊的成份在內,新聞報導不專業如封殺其反對者,甚至新聞句子中出現語病的現象,也只是小問題,無阻人們繼續支持它。民眾所擔心的是,要是它關門大吉了,哪裡還有如此“正義”的報紙?失去了“有情有義”的媒體,華社的心聲該往何處發表?所以,民眾為了讓大家都能夠有報紙好看,都不會忍心痛斥新聞從業員失職、新聞報導不專業、憤而杯葛該份報章。長期的惡性循環,報紙無論在新聞報導方面或者中文水平,怎不可能江河日下?
如果民眾能夠因為《星洲日報》犯下的重大過失而給予教訓,並且對新聞報導各方面有一定的要求的話,報社高層領導才不會以老闆自居,而是戰戰兢兢將新聞傳播給群眾。問題是,民眾一般上都不會在意報章這些瑣碎事,所以,社論剽竊又怎樣?